大街小巷的店面里,老板一般會在收款時重復問顧客,“微信還是支付寶?”。這個問題的背后,恰好是目前國內蓬勃發展的一大互聯網產業:移動支付。

移動支付加盟在國內的發展正處于“黃金時代”。過去四年,中國移動支付年交易量已經翻了30多倍,由1.3萬億增長到35.33萬億人民幣的規模。據權威機構預測,2017年整體交易規模將保持100%的增速,達到75萬億的規模,單量超過VISA全年。其中,微信和支付寶兩大巨頭共占到了全國市場90%的份額,幾乎一手推動著整個移動支付產業的發展。然而,移動支付產業浪潮里還有個不可忽視的推動者——聚合支付。
聚合支付的具體應用,有點類似于銀聯POS機,把各大商業銀行的卡類交易,通過統一的刷卡工具完成。而聚合支付工具的出現,相當于把包括微信、支付寶、百度錢包等在內的多個支付工具聚合,形成統一的渠道。當店老板不再問顧客“微信還是支付寶”這個問題之后,很可能就是用了聚合支付的二維碼工具。
聚合發展之路并不平坦
2017年春節,央行發文《關于開展違規”聚合支付“服務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》,明確規定聚合支付為非持牌機構,無權開展清算業務、禁止獲取用戶敏感信息。徹底改變了聚合支付一方面管理不同支付通道,另一方面拓展場景覆蓋,掌握C端流量和B端場景雙重資源的局面,監管對聚合支付的下文,宣告了聚合支付“野蠻發展”階段的結束。
許多新入場的產業競爭者,在監管落地半年時間里陸續淡出或轉型。業內幾大平臺單量增長緩慢,才剛剛興起的聚合支付,“下半場”的論調降臨。背后隱藏的邏輯是,失去了“二清”和“敏感信息”等擦邊球業務的聚合支付,失去了主要的盈利模式。
論及聚合支付的商業空間,它掌握數萬億交易規模的通道,對于潛在的數千萬商戶資源,可挖掘的增值業務遠比支付本身大。就市場規模來說,國內目前移動支付用戶只有5億,占整體支付的比例不大,仍有大片未開發的市場。與其說聚合支付“上半場”結束,倒不如說聚合支付“暴利時代”結束。
目前,聚合支付服務商的營收主要為“支付服務費”,“96費改”后,第三方支付的收單利潤直線下降,聚合支付的服務費更加微薄。對于占有場景優勢和大客戶流量的聚合支付來說,拓展增值業務的腳步刻不容緩。而對于擁有巨大人口紅利的移動支付,仍然訴求聚合支付的渠道和場景能力。
流量與場景并存
相比于卡時代的“銀聯”POS機和“拉卡拉”刷卡器,移動互聯時代的聚合支付核心優勢在于“數據”。其中包括了用戶的流量和商戶的交易數據,在合規的范圍內,對這些數據價值的進一步挖掘,將成為聚合支付的核心商業模式。
首先,是對流量數據價值的挖掘,來自聚合支付小額高頻的交易數據,能夠充分完成用戶畫像,這將會是廣告營銷和金融的天然資源。當聚合平臺知曉客戶何時何地在何處購買何物,就可以基本判斷出其消費習慣,從而可以幫助商戶和潛在商戶進行營銷推廣。
舉個例子,喜歡去全家的消費者,估計也會喜歡7-11和羅森的會員券。喜歡吃沙縣的用戶,大概也會青睞餓了么和美團外賣的紅包券。通過流量的價值,聚合支付可以拓展到更多增值領域。
場景的意義,在于聚合支付承接商戶和支付工具的落地。在移動支付的競爭中,微信和支付寶補貼用戶的福利,需要通過聚合支付來落地。而諸如產業鏈對商鋪價值的覆蓋,也只能通過場景觸達,場景將促使聚合支付將成為一個流量大門戶。

聚合支付的“支付+”
除去“支付服務費”的主要盈利方式,一般把支付之外的衍生業務稱做“支付+”。目前,聚合支付可產生的“支付+”業務主要包括支付+營銷,支付+增值業務,以及支付+電商。
營銷主要是指C端流量的變現,而增值業務則是主要包含了智能收單硬件、商鋪管理軟件、金融白條,以及商戶營銷等增值服務。增值業務的每一個細分,都可以是一項垂直的門類。
電商離用戶的消費習慣最近,聚合支付掌握用戶的交易和購買習慣,通過相近商品的推送來實現一定的用戶轉化,進一步增加用戶粘性。
為第三方支付“上山下鄉”
在一線城市移動支付進入存量時代的情況下,國內廣大的中小微商戶,是新的戰場。據不完全統計,國內線下商戶數超過7000萬家,即便巨頭們實力再強,也無法實現快速滲透,而聚合支付則會成為移動支付場景下沉的重要角色。換言之,聚合支付在某種程度上,背負了為第三方支付公司“上山下鄉”的使命。
網聯的落地,把第三方支付的競爭重新拉入一個相對更為公平的格局中,微信和支付寶的市場拓展之路將更為迫切,聚合支付的場景下沉使命將更為重要,或將成為第三方支付市場拓展的“必爭之地”。
有業內資深人士表示,中國移動支付還有四到五倍的增長空間。“準確地說,聚合支付連上半場都沒有走完,下半場只是一些已經退出的玩家所發布的觀點”。
聚合支付的戰略價值還在于應對線下的復雜性。場景的多元化以及其復雜程度,使第三方支付機構應接不暇,即便是雙巨頭也很難做出一個包治百病的產品,而聚合支付卻可以根據客戶的不同需求去訂制不同的細分產品,滿足商戶應對消費者的復雜需求。
處在移動互聯“黃金時代”的聚合支付,商業價值遠比銀行卡時代傳統收單機構更為令人期待。這場支付的流量和場景價值挖掘之路,或許才剛剛開始。